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教案 >

“议论文三要素”批判(3)

2012-03-31 08:50:13

  其实,似乎无关紧要的“论点”却至关重要。“观点”的创新是议论体式写作的先决条件。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便是“求真”,“求真”是议论的动力与生命,也是其价值与魅力所在。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对其《论衡》一书写作的缘起及其主旨是这样表述的:“……《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丽虚假的文章就不会被制止);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实事求是的文章就不会被采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阐明是非之言),立真伪之平(确立真伪的标准),非苟调文饰辞(不是随意玩弄修饰文字),为奇伟之观也(故作奇特伟岸的样子)。”[1]在王充看来,文章最本质的区别便是“真”与“伪”,起于“疾虚妄”(伪),终于“归实诚”(真),不论驳论、立论,都是为了求真。这可以看作是对议论体式写作最早的、最明确严谨的定性。遗憾的是两千年过去了,后学们竟然把议论写作当文字游戏,不知为何“议论”,“论点”缘何而发。

  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然而,由于认知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真理往往又是遥不可及的。真理就像远处的地平线,永远可望而不可即。诚如英国学者波普尔所说,不可能达成真理,只能逼近真理。认知所追求的是“逼真性”。“逼真度”如何,是衡量“假说”(论点)的指标。因此,“议论”的要素不是看是否有“论点”,或论点是否鲜明、正确,而是看“论点”是否具有高“逼真度”,是否新颖。有“论点”不难,白痴也会制造“论点”;“论点”正确也不难,“互联网”上格言警句妙语应有尽有。难就难在要推陈出新,对成见有所超越或发展,提出有较高逼真度的假说。这才是议论体式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个目的不论对于学者还是小学生都是一样的。

  

  三、材料意识缺乏:基础的浅陋

  

  “三要素”思维是“论点”先行的,是以“论点”为原点的思维,而议论体式写作的原点不是“论点”,应是“材料”,“论点”是来源于“材料”的,而如此重要的“材料”工作居然在“三要素”思维中视若无睹,因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是付之阙如。是先有论点还是先有材料,这涉及到“唯心”与“唯物”之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议论文三要素”的逻辑起点是“论点”,以“论点”作为第一要素,加之应试写作按题目作文,恰巧印证了“议论”始于“论点”的“正确性”。“三要素”与应试写作都越过了“材料”工作这个“前写作”环节,公然将极其重要的“材料”遗忘了。应试写作一般都是从“审题”开始的。“材料”是题目的构成部分,是现成的,因而“审题”不包括由学生自己去搜集原始资料,在应试情境中也没有条件去搜集资料。学生一般从“审题”直接就进入到“立意”。通常学生所“立”之“意”也是题目中固有的,是由命题者“明示”或“暗示”的。这就使学生误以为“议论”写作就是由“审题”而“立意”,久而久之,势必给学生一种假象:搜集“材料”是命题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并非写作行为之必需;无须靠自己去寻求“材料”,“议论”思维始于“审题”,始于选择角度“立意”,即确立“论点”。这就造成了“材料”意识的严重缺失和写作观念的偏颇。

  “论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凭空产生,“论点”基于“材料”。这里所谓的“材料”,不是“供料作文”中命题者提供的“材料”,题目中的“材料”是经过精心选择、处理过的寓有作者之意的“材料”;也不是学生写作时用来“论证”的“材料”——“论据”。“论点”藉以产生的“材料”可称为“原始材料”或“原始资料”,与“供料作文”题目中使用的“材料”和用于论证“论点”的“论据”有着根本的不同。“原始材料”是“议论”发生、完成的物质前提,论题、论点等得以产生的基础。题目中使用的“材料”是命题者搜集来专门用于命题的,与作者为写作而搜集的“原始材料”是两码事;而“论据”是用来说明“论点”的,仅仅是“原始材料”中的一小部分,或是“原始材料”之外的某些与“论点”有关的事物。“原始材料”包括的内容很广,涉及某一范围内的事物、对象、现象、成见、知识等。

对于议论写作来说,可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材料”是决定议论质量的客观条件,“材料”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论点”的正确性与逼真度。片面的材料只会产生片面的“论点”,残缺的材料产生残缺的“论点”,丰富的材料可能产生全面的“论点”;错误的材料产生错误的“论点”,真实的材料可能产生正确的“论点”。因此,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极为注重“材料”的完整、全面、真实,注重对“材料”的搜集、甄别、思考。“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

  缺乏“材料”意识,虽然在今天应试写作中未必能看出其危害,因为在应试写作的评价上对“论点”的质量要求不高,对作者学养的关注度也不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根本性的缺失。因为没有良好的“材料”意识,便没有搜集、研究“材料”的自觉与对“材料”的敏感,便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细致、严谨、艰苦的“材料”工作,便不可能有深入的认知与探究,不可能获得理性、科学的判断,就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本,也不可能在未来的思想、学术领域登堂入室。

  古人说积学以储宝,厚积而薄发。在议论体式写作教学之初,就要打破“三要素”与应试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实际写作的要求出发,让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领域、专题、论题搜集、学习、思考相关资料,积累相关学养,养成定向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良好的“材料”(资料)工作意识。例如,搜集与教材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史中的某一较小领域的材料,或文学史上的某一作家、作品及其相关评论,或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各种不同反应等,随着积累的增长,自然会有新见的诞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才是治本之举。

  

  四、思想方法片面:矛盾的掩盖

  

  “议论文三要素”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

  由于“三要素”认知将思维的逻辑起点放在“论点”(立意)上,缺乏“材料”意识,未能看到“材料”的多面与复杂,未能着眼于材料的丰富性、矛盾性,因而,所形成的“论点”不但陈旧,而且往往是封闭、片面、绝对化的。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坚持就是胜利”、“熟能生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开卷有益”……这些学生耳熟能详、老师百读不厌的“论点”,都不是建立在对“材料”(现象)的全面分析之上的,而是从前人那儿继承来的。“信手拈来,皆为论点”。究竟这些“论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材料”的特点,这是师生们从不考虑的。只要文章中“论点”鲜明,“论点”与“论据”统一,“例证”、“引用”恰当便好。

  其实这些陈陈相因的“保留论点”,不论是“全称肯定”还是“全称否定”的判断,都是以偏概全,说的都是片面之理,都没有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因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未必尽然:有些“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些“失败”则是“失败”之母,也许后者比前者还要多。经过一辈子努力,称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还只是少数。“少壮不努力”未必就“老大徒伤悲”:“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老大”发奋努力,也还是有可能大有作为的。——缺乏“材料”意识,便不考虑“论点”是否涵盖了“材料”,不注意“材料”中包含的多种多样的规定性,就不会去检验“论点”是否全面、严密、妥帖,以至拜倒在那些所谓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前,置经验与常识于不顾,丧失了基本的思考机能。

  高考作文题往往也为这种“绝对化”思维推波助澜。在“三要素”观念影响下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所命之题也不乏封闭、片面之“论点”。如“诚信”、“心灵的选择”、“找回童年”、“拒绝平庸”、“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情有独钟”等,这些作文题目不但越过了搜集“材料”的环节,而且代替了考生“立意”思维,直接给予学生片面的“论点”,学生所要做的就只剩下找片面的“论据”去“论证”片面的“论点”了。这类命题无疑强化了学生的“绝对化”的线性、单极思维,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变得简单、肤浅、偏执。

  封闭式论点、论据、论证思维,势必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学生从“论证”“论点”的需要出发去寻找“论据”,眼里只看到那些符合“论点”的“有用”的“论据”,对“材料”作随意择取,对不符合“论点”的“无用”的“材料”视而不见,一概加以排斥。写出来的文章似乎“论据”也很充分、典型,“论证”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但其实说的只是一面之词、一偏之理。如此,论点的偏颇便不可避免,议论便沦为儿戏,实用主义思维由兹发生。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都是对立统一体、多元统一体。是否具备“三要素”不重要,“三要素”俱全未必就是好的“议论文”,有的很可能是最差的“议论文”。议论体式写作,重要的是能否发人之所未见,“论点”是否

  全面、辩证、深刻,是否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复杂性。

热门推荐

首页  ┊  网站导航  ┊
wap.gaokw.com 一品高考网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