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高考试题 >

广东省广雅中学等三校2011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3)

2011-03-13 18:06:17

“李伯,你怎么抓到这只鹰的?”我和几个孩子盯着李伯左胳膊上端着的鹰。

李伯得意地笑着。“当然不是飞到天上抓的啦。鹰跟人一样嘴馋哪。我在大柿树下拴了一只母鸡,在一边布了网,它在柿树上落了三次,都没抓我的鸡。跟我斗心眼呢。它飞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故意叫它看见我,不敢下来抓别的食物。它还是精不过人哪。它刚抓住老母鸡,我就用网套住它啦!”

李伯越说越兴奋。“孩子呀,用手指敲它一下,不能让它睡觉。”

我轻轻地敲了敲鹰的翅膀,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让鹰睡觉啊?”

“你说咱玩鹰是为什么?为了捉兔子。你一松手这鹰不捉兔子飞到天上去了怎么办?玩鹰啊,最要害的是控制好鹰的力气。刚捉到的野鹰,力气大得很,一展翅膀能飞几千里,你敢一松手,它马上就飞没影儿了。咋办?就得叫它变瘦,就得耗它的力气。陪它熬夜,不让它睡觉,就是办法。熬过头了,把鹰熬病了,熬死了,那也不行,还得有别的法子。”李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枣核大小的线团儿,“把这东西塞到鹰嘴里,叫它咽下去,它会很难受,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把线轴子吐出来。它一吐出来,线轴子会把它肚子里的肥油带出来,这个办法来得快。”

“这么熬它、饿它、折腾它,鹰还怎么能捉兔子呀?”李伯说道:“也不能很耗它的力气,还要喂它鸡肉、鸡血,每次只让它吃半饱,叫它只有力气抓兔子,没有力气往远处飞。”

至今想起这种驯养鹰的手段,我仍心存惶恐。想那桀骜不驯的天之骄子,威猛无比的鸟之精灵,一旦落入人的股掌成为人类活动的工具,竟也这般困窘孤苦!

已是秋冬交替的季节,正是猎鹰捉兔子的大好时光。我们十几人,按李伯的吩咐,一字儿散开,在枯黄的田野上奔走着,屏息静气地盯着远方,希望能惊起潜伏的兔子。那鹰也像我们一样,伸长脖颈,转动着一双锐眼,洞察着沟沟坎坎间的动静。果见一只兔子从前边田垄中跃起,垄间腾起一串飞尘。再看那鹰,早已从李伯手腕上弹起,紧贴着地面,箭一般地向目标扑去。只见它两只利爪往下一伸,宽大的翅膀扑扇几下,荡起一个雨伞大小的尘团。就这么一瞬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结束了。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甚至也有几分让人失望,这么精彩的场面,竟这样糊里糊涂地结束了。

李伯跑过来一边喊着“是一只好鹰,是一只好鹰”,一边蹲下身子,轻抚两下鹰的翅膀,那鹰骄傲地扑棱一下翅膀……少顷,李伯便把鹰推到一边,用手掏出兔子仍在跳动着的心脏,送到鹰的嘴里,这就是对鹰的奖赏了。

那一天 ,这只鹰抓了五只兔子。它是一只好鹰。

前些日子李伯给了我一个孝敬他老人家的机会。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仍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为修连接几个自然村的柏油路而来省城。寒暄几句后,李伯说:“给你弄几只野兔,是他们偷着用土枪打的。枪打的没鹰抓的好吃。唉,咱村上早就没人玩鹰啦,我都十来年没见过鹰啦!”在接下来的片刻沉默中,我从李伯眼神里读到的是困惑,是黯然,是苍凉……

(节选自《2008中国年度散文》)

16.作为养鹰人,李伯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7.作者为何要在文章首段写老雕、鹞鹰?(5分)

18.请分析阅读本文后产生的双重感受。(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成 19—21题。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 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