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浙江高考试题 >

浙江省台州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试卷

2014-09-12 20:23:30

台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

命题人:董成立               审题人:陈灵飞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      模(mú)具      通缉(jī)令      岁稔(rěn)年丰
B.迄(qì)今        倒(dào)数     辟(pì)谣言      如椽(yuán)之笔
C.讪(shàn)笑      轻佻(tiāo)    太阳穴(xué)     叱咤(zhà)风云
D.忖(cǔn)度       枇(bí)杷      流涎(xián)水    刚愎(bì)自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青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阶段,记者日前在南京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餐饮服务保障一切就序,监管部门正采取多项措施,力保青奥会食品安全。
   B.虽然“契约精神”这一思想是泊来品,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诚信”与之相匹配,只是中国人没有将之规则化、法律化,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人不善于合作,不愿意遵守规则甚至过度陶醉于“潜规则”,善于在规则的缝隙处耍小聪明,而影响了大智慧的产生和形成。
   C.许多官员对“网络问政”或不以为意,或暴跳如雷,或张皇失措,或置之不理,甚至千方百计以莫须有的“造谣”和“诽谤”罪名给予阻挠和打击。
   D.在上海决定举办F1比赛之前,广东的珠海市已经建有具有国际水准的赛车场,珠海毗邻赛车文化较为深厚的港澳地区,也更需要通过一项国际比赛提升城市知名度,但面对上海的竞争,珠海自然甘败下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编纂《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叶开的讲话后,与会代表先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既而暗暗佩服他的勇气与才情。
  B.尽管我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但他们在电话中一听我的来意,几乎都是一口答应让采访,其当仁不让之情溢于言表。
  C. 现在很多商品广告吹得比什么都响,但商品本身却不过如此,多少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D. 一直被视为夺冠热门的韩磊不孚众望,在《我是歌手》总决赛中,不仅以第一名的成绩挺入最后一轮,更以高人气无悬念当选“歌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央行负责人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B.北京的自有住房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自有住房建设数量不足,以真正起到降低住房价格的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C.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D.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一批国际国内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彰显了媒体的责任与公信力,传递了媒体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5. 把下面五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⑤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 
6. 根据所提供语段的意思,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要求能解释“真正的享受”,不超过30字。(3分)
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
要言之,真正的享受是                             。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4分)
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电影总要反映、表达和参与个人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它们只是或显或隐的区别,超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零度叙事”的追求直到今天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但电影在大部分时间内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因为它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结合体。应该说,好莱坞战争片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较为平衡的黄金分割点。
从概念性的意义上来看,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方式的一种,势必成为意识形态传递的载体。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随后,让·路易·博德里发表《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一文,深入探讨了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即电影通过对一个中心位置的幻觉式界定而构造出“主体”的同时,又在无意识状态中“询唤”出意识形态效果,“……由此而言,可以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从事替代的精神机器。它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规定的模型相辅相成”。
当然,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也再生产这种意识形态。至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法,则并非那样赤裸的艺术教化。正如阿尔都塞所论及的:“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在个体中招募主体(它招募所有个体)或把个体‘改造成’主体(它改造所有个体)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这种操作我称之为询唤或召唤.”具体到好莱坞战争片,与统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也不外乎处在“将个体改造成主体”的过程中,对内如此,对外也如此  正如阿尔都塞所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正在严肃地传输美国文化,正在有效地将美国主义行销全球,无数的观影者通过好莱坞影像构建着美国,使美国制度化为自身的文化标准模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必定存在着难以“将个体改造成主体”的非统治意识形态,甚至更激进一些的反统治意识形态,我们或称之为“反思”与“出离”,这也就形成了好莱坞战争片对立于主流的另一传统,这两极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美国战争片的意识形态流变,也造成了一部分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游走于反思与歌颂边缘的无奈。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