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教案 >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012-03-31 08:53:34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苏  丹

导学案是与“三为主”高效课堂紧密相连的辅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抓手,是方向盘,是线路图,是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路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通过听课教研发现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过于机械、僵硬,不光湮灭了自己作为师者的个性,也使学生陷于另一种境地的尴尬,课堂由当初教师一言堂形式的沉闷一转而为程序化、习题化式的沉闷,课堂中灵性的缺失使一些教师误认为是课改存在问题而再度犹疑而止步不前,甚至于想钻到以前的窠臼中去寻求宽慰,这实在是思想上的一种倒退与背叛。今天,我们仍要郑重地声明,导学案的大方向没有错,“三为主”高效课堂建设也一定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那么,是谁错了?是你,在方法上,在情感上,在胸怀上。

一、导学案的使用要体现一个“活”字。

天下没有僵死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运行中,相反却会有僵死的思想。可怕的是,事物却往往是由思想来支配的。人活着,其实就是要体现出人的创造性才行,因此,打破僵局、推陈出新,就应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为导学案,究其根底,其实也不是什么绝对的新生事物,只不过就是把我们以前课堂上那种口头形式的引导一变而为书面的文字内容,显得更直观、更系统、更完备而已。就像“成长记录”之于“成长记录袋”往往只是名称的改换一样,你不能因为它加了一个“袋”字,就忽地一下子觉得神秘起来了,实际上,它也就只是用一个“袋”字来增加它的形象性而已,使它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区别于“成长记录”这种说法的相对零散性。同样,我们以前的引导具有口头的随机性,那种话语的无形使引导又能处于一种活泼的状态,如果说这是它的优点,那么有时我们在引导上浮于表层,缺乏系统,无法深入内理,这又是它的不可避免的不足。而书面形式的导学案则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经过编写者的认真梳理,把一条寻幽探微的有效路径预设在那里,作为一种直观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但问题的存在也就在这里,作为一种直观的形式,它往往又最直接地造成了我们视觉及思想上的阻碍,使我们在超越上颇费一番踌躇,从而延误了工夫,甚至于耗时费力,收效甚微,这便是一种方法上的僵化问题。
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平常讲的二次备课甚至是三次备课,实际上也就是要化共性为个性,使它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可手的“方天画戟”,在战场上一展神通,发挥出无穷的威力。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无论它是自己编写的还是别人编写的,都应当站在临战的高度进行再认识,剪枝蔓、立主脑,使自己的心中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达到“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我们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老师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当成了讲义,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缺乏变幻,机械僵硬,不仅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变相课业负担,课堂依然陈旧,气氛依然沉闷,效率依然低下,效果依然没有,这是悲哀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切实走出窠臼,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活”用导学案,激发出真正的“活”的课堂来。

二、为何你总是不愿“放手、放开、放飞”学生。

小鹰长到一定的时候,老鹰就会把它带到高空,然后彻底地把它放开,以此来激发鹰类本能的飞翔潜能。小鹰在脱离母体迅速下落的过程中,它会本能地张开稚嫩的翅膀,在翅膀与气流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做出调适,在自身的感觉里找到平衡。经过不间断地练习,各种微妙的体验就都聚集到它的感觉里,小鹰因而也就渐渐成长为空中的霸主,可以击长空,在极度的顺遂中展现出翱翔的无限风姿。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古人早就写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那便是对学习过程中最切身体验的总结,“躬行”就是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只有这样,方可达于“绝知”的境界。我们平时所讲的“知识只有在纳入人的知情意系统时才真正属于个人,才是鲜活的,才能参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同样在揭示“在感觉中成长”这一至理。是的,没有感觉,就谈不上成长,因为感觉以外的东西全都是外在的,我们只有把它内化到自己的感觉里,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躬行”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不是说出来的,是尝出来的,食品中最具营养的成分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咀嚼,老师们,请闭上你的嘴,请你不要代替学生的咀嚼。咀嚼是最初的吸收,且具最美的回味。待学生咀嚼完之后,老师也只要点一点学生在成长中还有些模糊的概念使它们明晰即可。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要求我们为师者不能抓着学生不放,而要放手,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跳跃,从心灵上去放开,使他们能感觉到海的阔大、天空的邈远,从而真正去放飞学生的心灵。有句广告语说得非常好——你的心有多大,你脚下的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我们永远不能把学生拘囿在狭小的空间,就让这一代新人的创造性从我们的“放手、放开、放飞”中开始吧!我们以前是被教育窒息了的一代,我们不能再去窒息后来人。认真地回顾自己,你终会相信,如果你现在拥有创造力,那一定是植根在你自己的感觉里成长起来的。

三、请别失了课堂生命的灵性。

课堂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具有灵性,疲疲沓沓是对生命形式的亵渎。“三为主”高效课堂首先在内理上凸显了课堂应具有“灵性”。你看,“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的理念,追求“高效”的提法,都让我们在想像中就应感觉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也确实应当竭尽所能使之成为流溢着灵性的课堂。
还记得“点睛即飞去”这句话吗?在一切轮廓都具备了的情形下,如何翻新、超越乃至于扩展出无限的内蕴来?那就是“点睛”。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三为主”高效课堂要求“以学论教”,教师更重要的应是方法上的引领,思想上的点拨,你应当省略去大量作用不大的话语,要说就要把话说到点位上,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思想引领思想,用语言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潜在认知,打开创造力之门。
导学案的使用,在客观上也是为了减少教师的话语,突出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展示,用教师的点睛之语来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彰显出生命课堂的灵性,但从听课教研的经历来看,这一点往往最是使人失望,每当此时,我都会非常怀念北京清华附中韩军老师的《南来北往》和山东杜郎口中学史金凤老师的《两小儿辨日》示范课,同样的课,它就有着不同的演绎法,而人家演绎出来的就是高效,就是生动,就是充满了灵性,从课堂的容量之大到形式的活泼生趣,从内容上的深入浅出到学生心灵智慧的闪光,都会让人突然感受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而为什么内容一到我们手里就干瘪下去了呢?我们先抛开内在修养不说,那是需要潜心修炼的,非一夕之功,单就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来说我们到底花了多少工夫?在对导学案的使用上,我们是不是存在着拿来主义的作风?人只有在自己的知情意系统中才能成长,天下人概莫能外,那么,你是否对教材、对导学案做了内化处理,完成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
生命课堂的灵性需要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愿我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修炼、提高,勤于钻研,勤于打磨,不犹疑,勇向前,在相互的取长补短中让自己真正地成长起来!
 

导学案作为实施“三为主”高效课堂的抓手,如何使用它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思考题,我今天在这里只是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内容做出自己的阐释。在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我们在实践与理论紧密而有效的协作中共同走进五河教育的春天——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

热门推荐

首页  ┊  网站导航  ┊
wap.gaokw.com 一品高考网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