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教案 >

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性定位(2)

2012-03-31 08:51:49

三、“语文”定位理性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讲,中小学各学科,唯有语文这个学科可以任人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因为似乎语文谁都可以教,谁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笔者很清楚,老先生的这种愤慨多源于人文泛滥、不务正业的课堂教读,多源于急功近利、支离破碎的应试教学,多源于以升学和分数为标尺的评价体系。对此,笔者认为,“语文”属性、定位、任务不明才是问题的关键,或者说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是非不断,左摇右摆,任人折腾,效率低下。近年来,“泛人文化”课堂教学倾向就很严重,教师动辄就架空课文组织学生现场合作探究,讨论并发表“独立见解”,致使语文教学的本务意识严重缺失,教学效率下滑。例如,学生根本就没有深读课文,没有走进周朴园的心灵,就在那里架空课文、人云亦云地声讨周朴园的“虚伪和狠毒”,好像这个人物就没有一点真心和无奈似的。更有甚者,大赞祥林嫂具有“争取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大批朱自清的爸爸“违反铁路交通法”,大谈“奥巴马上台当总统是马丁§路德§金领导黑人进行斗争的胜利成果”等等。所有这些怪现象,都与“语文”的理性定位教学的本务不明很有关系。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不务正业、理想化的事情用时过多,自然就严重削减了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的时间,再加之教学的应试化倾向一直都很严重,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很难令人满意了。这里要强调一点,笔者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反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教育,非但如此,笔者甚至认为当下一些语文教师做得还很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必须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关键是语文教学绝不直截等于人文教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教语文的前提下,在完成语文教学本务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教育。

近年来,我们也确实常会听到一些人文院校的教授们的批评:什么文化积淀不厚重,要多读背经典,打下人生的底子了;什么缺少人文情怀,要加强爱心和感恩教育了;什么生命意识淡漠,要注重生命教育了;什么缺少诗意,要强化诗意人生教育了,什么审美能力缺乏,要突出审美教育了等等。在这样一些观点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确实非常受鼓舞,于是就急不可待地“秀”起来了,把语文课直截演绎成“诗意课堂”、“人文课堂”、“生命课堂”、“爱心课堂”、“环保课堂”等。岂不知色彩过多,背负的过多,反而导致语文课堂浮泛甚至迷失。须强调的是,尽管一些弄潮儿一“秀”之后确实获得了一些“名利”,有人甚至成了什么新课改的“名家”,但现实却依旧是那么无情,那么叫人不敢乐观:学生写字依旧勾勾巴巴,作文依旧干干巴巴,说话依旧磕磕巴巴,对语文教学的诟病之声反而越来越多了。中医讲很讲究元气,元气不足,人就要出大毛病。笔者认为,语文学教学也该有自己的元气,那就是教学生学好文做好人,而滋养和发展这个“元气”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如果中小学语文学科和教学找不着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的本务是干什么的,那语文教师就只好东听西听,没有自我,只好一阵接着一阵地刮风作秀,折腾了半天结果只能是害自己更害学生。

笔者这样讲,也绝没有全盘否定一些教授的思考和一些教师的探索的意思,只是想强调,“思考”也好,“探索”也罢,都应该对我们进一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健康推进语文新课改有益,而绝不能成为祸害甚至毁掉语文课堂教学的毒素!再说,专家教授们都有自己的专攻,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自己的专攻的重要性,这也都无可厚非,只是大家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和“语文教学”独特的本质属性,切实为“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独特属性、为母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多作些考虑。社会上出现“道德和良知贬值”、“人格和尊严跌份”“爱心和正义缺失”等现象,大家对此都很着急,都迫切希望语文教学能有点作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得牢记,这一切决不能以放弃中小语文教学的本务为代价!再者,大学里的人文课程更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而中小学语文课则强调教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凭借或范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更要做到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教学生学好语文做好人,让它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总之,“语文”理性地返本归真了,大家的认识一致了,课标、教材和教研等因素也就自然都会朝着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返真归本的方向用力了,一线语文教师也就自然会轻装上阵、目标明确地、心无旁骛地专心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了。这种返本归真、守本务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想不提高效率都是很不容易的。

四、“语文”定位理性了,语文学科的社会地位自然也就提升了

生活常理告诉我们:人只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地做好自己,才有可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道理也应该是一样的。建国以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左摇右摆、效率总是不甚令人满意。过去,语文教学动辄成为政治思想教学的附庸,今天又直截等同于人文教育了,似乎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以至于到现在还在探讨“语文姓什么”、“语文教学该做什么”、“各种文体该怎么教”之类的问题。其实,这类问题,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解决得比较好了,可惜没有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以至于现在又不得不走回头路。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一会儿全盘否定,一会儿又深刻反思,自己都不能正视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姓什么,又该做什么,更不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样一来,语文教学活动长期处于随意、盲目、混乱、花哨、漂浮、低效的状态,我们还可能指望“语文”受人重视吗?固然,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不重视语文,与语文学科谁都明白点儿、谁都可以说三道四这一现实有关,但这与“语文”定位不理性、“语文教学”本务不简明、“语文教学活动”不务本似乎应该更有关系。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就必须首先理性地认识这些不足,进而归真、守本、务实、高效地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并努力做到所有因素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良性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教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有机地做好“立人”的工作,健康推进语文新课改,真正实现“教文立人”这一语文教育理想。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这个概念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定位了。有了这个定位,一切也就理顺了,广大语文教师也就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课表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就明白该怎么指导和服务语文教学了,所有的“语文人”也就容易共识与合力了。果真如此,语文教学也就绝不会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母语教育、学生发展和民族未来也就都大有希望了。

热门推荐

首页  ┊  网站导航  ┊
wap.gaokw.com 一品高考网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