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教案 >

课堂对话可以如此美丽——从余映潮老师的课堂看“对话”的魅力

2012-03-30 07:25:02

课堂对话可以如此美丽——从余映潮老师的课堂看“对话”的魅力

方仁艳

我们常把课堂上对学生的回应,称之为点评,有时也称之为评价,其实是一个意思。余映潮老师说,“评价”限制了思维,显得单薄,若强调“对话”,其功能和角度就多样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总有值得你反复琢磨的精彩细节,课堂对话,就是具有无穷魅力的细节之一。

我们先从功能方面来看余老师在课堂上那和学生之间摇曳生姿的对话吧,这样的对话让课堂充满了生命魅力。

余老师的课堂对话,是和学生进行真情的交流。 3月20日,余老师在海南万宁思源学校上课,这个学校的学生均来自于万宁偏远的乡村,其学习起点可想而知。但余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铺垫引导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竟然可以按照余老师的要求写诗了。同学们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后,余老师有这样一些回应:“那巨大的困难只会使我们坚强。”“生活中的困难为什么日后成为我们的怀恋呢?那就是因为你征服了它。征服的过程充满艰辛,而回忆起来充满幸福。”这每一句话都是对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抚慰,都是对学生生命的赏识啊。我想这些孩子们有了今天这样的情感体验,一定会为他们日后的坚强乐观做好铺垫。

余老师的课堂对话,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的修正。余老师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其中有个环节请学生思考“欺骗”有什么含义。一分钟后表达见解时,有几个同学说是生活中的苦难、坎坷,后来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是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要勇敢地面对。”这显然不仅还在重复,而且稍有偏离了。余老师立即修正她,他说:“生活有时不公平,这种不公平这就是欺骗。比如,有的人很健康,有的人体弱,对体弱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这个欺骗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紧接着一个学生仍然说:“我觉得生活中有困难要勇敢面对,不要丧失信心。”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就是到这个层面了。余老师就总结提升学生的发言。他说:“比如说,这种困难是大自然给我们造成的,这同样也是一种欺骗。你看,同学们懂得了这首诗的含义。当命运不公的时候,当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困难的时候,当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这些都是生活对我们造成的困难,但是我们要坚持克服困难,迎来明天。”这,就是在修正和提升着学生的认识,在启迪学生的智慧。

余老师的课堂对话,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点拨。余老师上《松鼠》的一个片段,“热身活动”第二步,出示一组词语“漂亮  驯良  乖巧  清秀  矫健  轻快  敏捷”,问这组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四个同学先后都说的是松鼠乖巧、灵活等特点,余老师一一回应都提到了“这是最基本的特点”、“仍是基本特点”。第四个同学发言后,余老师点拨说:“很机警、很轻快、很乖巧,都说明它对外界的那种应对的能力。我觉得大家的发言仍停留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我稍稍地点拨一下,你就知道了。从作者的角度考虑一下——”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余老师高兴地说:“这就对了!感受到两层,第一层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松鼠那样的乖巧、驯良、有活力,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句来写它。肯定是流露出赞扬之情,喜欢之情。从词的情感倾向来看,是——”学生说:“褒义词。”余老师说:“对了。做旁批:美词、褒义词、形容词,它们写出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谢谢同学们!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就知道了怎样感受词语的表现力,词语既有表面的含义,也有深层的含义,我们要多角度地品味它们。那么多美词出现在这篇课文里,我们也可以说,这篇文章大量地使用美词。你看,特点出来了。”这是一段多么精彩的课堂对话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暗示还没有产生效果时,余老师稍稍点拨“从作者的角度考虑一下”,聪明的学生恍然大悟了。这样还没就此停住,余老师顺势指导了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品味词语,还引着学生思维继续向前——这样的用词关联着文章的特点。余老师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

余老师的课堂对话,是对学生进行学识的引领。这是余老师上《孔乙己》的第一个板块——“文意理解”后的一个片段。学生说了《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后,余老师提供了六份助读资料,第一份是:《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它“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余老师解释说:“下面我给大家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注意:鲁迅先生自己说,他说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现在的解读常常认为是批判封建社会,但作者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有很多弱点,正是因为他的弱点,才导致了他生命里程的变化。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要表现的是‘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后面几份资料相应是“儿童视角”、“场景设置”、“虚实相生”、“丰富深刻的写作角度”和一段专家对孔乙己三个显著特征的表述。这么大量的资料引入,是余老师在课中的一次微型文学讲座,为后面的一个教学板块——“课中比读”做了知识铺垫。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学欣赏的知识,后面的活动,同学们才能从文学的角度,深入细致地进行“课中比读”,说了一个又一个深刻而又精彩的发现;才有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因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也因为“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而流泪。

下面让我们再来探索余老师课堂对话的角度吧。

余老师课堂对话有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展开。在静静等待学生思考后第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时,余老师说:“谢谢你!你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谢谢你的帮忙!”

余老师课堂对话有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展开。这是余老师的《松鼠》课例,活动内容是:“完成练习二:品析《松鼠》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余老师说:“拿起笔,旁批,读书。”“拿起笔”,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余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下来,学生的书面表达就得到了训练,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旁批”,这是学生语文学习又一个不可少的习惯,这一学习要求是余老师在训练同学们的习惯养成。“读书”,这是要求学生的表达一定要结合文本,不可想当然地空说,也是告诉大家语文课不可浮华,一定要落实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类似的学习要求,我们在余老师的课上常常能听到。

热门推荐

首页  ┊  网站导航  ┊
wap.gaokw.com 一品高考网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