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天津高考试题 >

2019天津南开区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05-30 09:41:53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鹿山人的曾祖父是武汉最有名的戏子。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迷上他了,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之后才知道她竟是一个王爷的爱妾,只好带着她一路逃奔,最终在鹿山隐姓埋名,    安定下来。鹿山人没去过大地方,来到蛋镇也不愿意过多抛头露面,低调而谦卑,办完事就离开,好像跟他的祖宗一样,还坚持隐姓埋名、           地生活。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不少平时经常争吵的夫妇自从见识鹿山人之后      变得相敬如宾。蛋镇人更关心鹿山人的妻子。电影还没有开始,她就坐在电影院墙角下等待。他们围着她嘘寒问暖。还有人给她塞人参、鱼肝油,被她惋拒了。有一次,鹿山人上船离开了,走了好长一段水路,又折返回来。因为妻子才发现有人在她的布袋里塞了名贵的山东阿胶,她坚决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逃奔(bēn)   低调(diào)  隐姓埋名(mái)
 B.谦卑(bēi)   墙角(jiǎo)  抛头露面(lòu)
C.惋拒(wǎn)   楷模(mó)    相敬如宾(bīn)
D.阿胶(ē)     折返(zhé)   嘘寒问暖(xū)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谨慎小心   竟然   物归原主
   B.谨小慎微   竟然   完璧归赵
   C.谨慎小心   居然   完璧归赵
   D.谨小慎微   居然   物归原主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果壳网拥有“谣言粉碎机”等15个主题站,通过粉碎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让科学和大众需求产生联系,目前日均浏览量已超过375万。
   B.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这些搏击风云的新闻名家的人生历程,使那些一生为他人作传的明星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C.新时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的工作重点。  
   D.神舟十一号飞船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而这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小说 巴尔扎克 密考伯主义 债多不愁、乐天知命
B 《雷雨》 话剧 曹禺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C 《包身工》 短篇小说 夏衍 芦柴棒 饲养小姑娘营利
D 《孔雀东南飞》 中国古代汉族最长的叙事诗 《玉台新咏》 刘兰芝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基本还是各说各的理:消费者言之凿凿“这个可以有”,在线服务摊手表示“这个真没有”。回头看,2008年以来,爆料或控诉在线旅游、酒店、机票等电商平台的疑似“大数据杀熟”行为不胜枚举;乃至十年之后的2018年,“大数据杀熟”被评为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消协甚至还将其列为2019年新春重点关注对象。但诡异的是,迄今没有认定出一个板上钉钉的杀熟案例。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如一堵厚重的铜墙铁壁,将真相阻隔在电商的最终解释权手里。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依据数据的精准分析,对于粘性强的用户,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动声色加价或者拒绝优惠推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消费行为往往就是这样,用惯了、用多了,价格反而不敏感了。因此,新客50块钱就能买到的服务,老客户可能还是停留在100块钱的档位上。电商平台的这种策略偏好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面前,大数据提供的便利是不可能受道德诚信制约的。 有人说愿打愿挨,谁让消费者不去货比三家呢?这话经不起基本逻辑的考量:首先,利用大数据来杀熟果真合法吗?且不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实施不久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亦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利用消费偏好选择性推送本就是一个过于精明的商业选择,更别说少数电商平台扭曲价格信息等主观恶意行为了。再说,市场进化得再高级,终究是“人”的市场。如果技术只是为卖方提供了耍心眼儿的机会,市场信用岂非要随着技术迭代而灰飞烟灭? 很多时候,个性化服务与“大数据杀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的,消费者即便是熟谙“货比三家”的道理,恐怕终究逃不开数据的惦记。就比如这些所谓的“系统Bug”,谁来为之验明正身呢?有人说,拿过的折扣、用过的满减红包,最后总得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吐出来。这话或有偏颇,却说破了一个道理:在宰客这件事上,线上线下是没什么差别的;监管若不到位,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上,电商平台们异口同声说是假的,那么,就真的只是消费者的群体癔症吗?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为迷茫的消费者解惑答疑。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