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高考试题 >

广东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2013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3)

2013-02-21 16:43:32


  至于青铜兵器,只要温习《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一段记事就够了:秦兼并六国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三辅黄图》还说,这十二个金(青铜)人“坐高三丈”。这当然只是秦人收缴来的部分兵器,但已足以说明那时青铜兵器数量的庞大。
  总之,中国的青铜时代和与之相关的古代文明还有许多奥秘,有待我们深入探索。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1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古代文明的发展与青铜时代有着平行对应关系,中外古代文明概莫能外,就此意义上说,青铜时代代表了古代文明。
B.19世纪初,汤姆森创立了“三时代说”,后来他又作了补充和修正,将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虽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的前行阶段,但已闪现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
D. 判断文明标志之说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洪首先提出来的,它与目前通行的判断标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E.中国古代青铜器举世闻名,成熟的煅造技术能够制造出各种青铜器具,其中青铜礼器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一些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把他们论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著作冠名为“青铜时代”,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青铜时代。
B.“三时代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补充和修正,这不但表明该学说存在缺陷,也表明该学说在考古领域中的深远影响。
C. 秘鲁的古代文明,并不以文字作为判断的标志,这说明,以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和冶金术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的标志并不恰当。
D.由于各个古代文明在所谓标志性文化因素方面存在多样性,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青铜器就不应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
14.文中提出了哪三个“有待我们深入探索”的“奥秘”?(4分) 
15.文中说:“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吟味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丁果小店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东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选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删改)
16.为什么“小戏班”会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请作简要分析。(5分)
17.作品标题为“深山里的小戏班”,为什么还写了赤脚医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课老师以及房东刘琢等人?(4分)
18.“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