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山东高考试题 >

2015潍坊四县联考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05-27 06:48:01

2015年高三模拟训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I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得盛况空前。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yǐ),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金光璀璨(càn),极为壮观。李商隐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qú)”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嚷的场景。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  甲  (习俗/旧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烩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áng)然的元宵吟灯对联,“明月皎皎千门雪,□□□□□□□”就是著名的吟灯对联。元宵灯节  乙  (流传/留传)至今,包含着很深的文化  丙  (蕴涵/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绮(yǐ)    盛况空前    B.金光璀璨(càn)    宏大
C.通衢(qú)    烩炙人口    D.情趣盎(áng)然    熙嚷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春色霭霭满夜城    B.华灯点点万户春
C.彩灯处处春花新    D.春意融融万户中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习俗    流传    内涵    B.旧俗    流传    蕴涵
C.习俗    留传    蕴涵    D.旧俗    留传    内涵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燕坊古村是吉水人民与自然环境美好关系的活见证,是庐陵文化中诗意栖居的注脚。踏过青石板,建筑中蕴含着沧桑的商贾文化;穿过古巷道,空气中弥漫着源远的墨香;触摸古雕刻,线条中流淌着极远极清的智慧。极具庐陵风格的建筑,华丽典雅;石雕木刻精美绝伦;人物故事、祥草瑞兽、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字画楹联则凸显了商贾文化的内涵。
A.见证    B.弥漫    C.精美绝伦    D.栩栩如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经济状况,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有描写,同时也在揭示社会矛盾,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民生不难看出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很大”的状态。
B.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引来一片惊喜,媒体捧,公众追,体育部门则是十分负责地倍加珍惜呵护。现在刘翔退役了,关于刘翔退役的种种议论反映出一种弱势心态。
C.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的模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其实质是对家庭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以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义务。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亲亲”。由“亲亲”的观念出发,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整套处理原则。其中“孝道”是最基本的原则,“百善孝为先”,乃至“以孝治天下”。所以梁漱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用它来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基本的道德原则就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用孔子孟子的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到宋代进一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张载就明确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父母(即天地)所生的亲兄弟,一切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一方面,“要设身处地、爱人如己”,另一方面,还要有爱护一切生命的博大胸怀。由此,形成“仁民爱物”的文化特色。
在治理国家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以德治国。认为单纯用行政的法律的办法管理人民,只能使他们畏祸而守法,不能使他们具有道德观念。要用道德手段教育、感化人民,用礼来约束他们,才能使之具有道德自觉,心悦诚服地守法遵礼、知耻从善。在个人修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以“圣人”为最高的理想境界。“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因为“治国”与“修身”二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治国”就必须“修身”。只有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国家治好。所以《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总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在中国古代叫作“崇德”型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型文化,其实质是对家庭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以规定。
C.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孝的文化,孝道是处理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最基本原则。
D.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爱文化,要“仁民爱物”,不单爱人如己,还要爱护一切生命。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就是“家国同构”,它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C.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亲亲”实质包含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义务。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