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山东高考试题 >

2015淄博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05-14 16:05:08

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语  文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镂刻(1òu)    熨帖(yùn)    吝啬鬼(lìn)    毋庸置疑(wú)
B.剔除(tī)    斡旋(wò)    浑天仪(hún)    追本溯源(shuò)
C.皈依(guī)    载体(zài) 紧箍咒(gū)    掎角之势(jǐ)
D.档次(dàng) 敕造(chì)    软着陆(zháo)    蟾宫折桂(ch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联    端倪    金刚钻    计日成功
B.裹挟    疏峻    活性炭    出奇制胜
C.涣散    羞赧    发详地    薪火相传
D.杜撰    蛰居    协奏曲    声名鹊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两会期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严正指出,任何国家、地区都不要试图以任何冷战方式______中国。
②黄花溪风景区设计匠心独运,一草一木、一水一瀑都极富情趣,环境_____清静,风景独秀,是一个休闲养性的好地方。
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文化育人意识的觉醒,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一代新人。
A.①遏止    ②幽雅    ③涵泳
B.①遏制    ②幽雅    ③涵养
C.①遏制    ②优雅    ③涵泳
D.①遏止    ②优雅    ③涵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已从第三产业渗透到第一、二产业。
B.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虽已成为新常态,但不可操之过急,要做到循序渐进,亦步亦趋,让技术有机融合到日常教学中。
C.从高铁、核电到“一带一路”,中国的国家战略已从讳莫如深转变为“走出去”的负责任大国战略,中国正在为疲弱的世界经济贡献力量。
D.水污染会给公众的身体与健康带来威胁,造成某些慢性病,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其危害性是不可理喻的。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网坛名将李娜荣获的2015年劳伦斯杰出成就奖,成为继2013年菲尔普斯获得这一奖项后,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运动员。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能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
C.各级检察机关要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古迹遗址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的认识,唤起公众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热情。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的“德治”传统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 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思想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诗经》《尚书》中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B.“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要求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C.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深受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制定了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德治思想打上了理学烙印。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