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湖南高考试题 >

湖南省株洲二中2016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4)

2015-11-27 15:24:30


    在一片痛骂声中,张自忠始终缄默着,周旋着,估算着第29军向目的地有序撤离的时间,努力使京津免于屠城。等到日军要求他通电反蒋,他已完成宋哲元交给的任务,便断然拒绝,随后称病,躲进德国医院,然后骑车逃往天津,再换乘英国轮船去青岛,至济南。
  在济南时,张自忠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上将拘押,韩主席叫来秦德纯,另派一位大员,一同押解张自忠去南京候审。火车一进徐州站,秦德纯忽然发现打着白旗的学生包围上来,急忙令张将军躲到厕所里,张将军自问无愧,不肯,被秦德纯推了进去,随手把门锁上。学生冲上车,咆哮着要抓“汉奸张自忠”,秦德纯颇费一番口舌,才把愤怒的学生骗下火车。  
    这件事,对张将军的刺激极大,让他清醒地知道了自己的公众形象。
  也就是从那时起,“死”这个字,频繁出现在张将军的脑海。
  1938年,张自忠代理第59军军长。在徐州会战中,他痛歼板垣师团两个联队,并衔尾急追,日进60公里,取得“临沂大捷”,坂垣征四郎数次羞得要自杀。在武汉会战之后,他以一对十,击毙日军3位联队长,歼敌1万3千人,最终挫敌溃退,赢得“鄂北大捷”。不久,张将军再次猛冲猛打,取得 “襄东大捷”。
  不过,即使军功在身,为民族独立而死和为洗清自己而死,这两种死念依然缠绕在张自忠的心底。当然,他胜利了,但他没有死,所以老百姓和记者都已承认他确实很能打仗,可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似乎还差得远。很多人认为,这些胜仗,不过是在弥补他过去做过汉奸的罪过。
1940年,日军集中30万兵力,猛攻湖北襄樊,张自忠不顾部下再三劝说,非要坚持让冯治安副总司令留守,自己率区区两个团渡河作战。
  ……
  此时,日军包围圈尚有东北角一个缺口,但谁都可以突围,惟张将军是没有权力撤退的,他不能因为做逃兵而勾起公众丰富的联想,于是,他让苏联顾问和文艺兵冲出了缺口。
  下午3点,张将军腰部中弹,右肩右腿被炮弹皮炸伤,只能卧地指挥。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军又中3弹,却猛然站起,被身后的日本兵射杀,另一名日本兵跑上前去,用枪托击碎他的头颅,把刺刀插进他的腹部……
  这一刻,张将军知道,他绝对不再是汉奸了,他将是永远的民族英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理,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自忠率两千多将士渡过湖北襄河,直扑日军主力,他心里清楚,他必须战死在这里。因他先前留守华北,被迫做过些卖国之事,于心有愧,所以决意以一死来为自己正名。
  B、1933年,张自忠指挥喜峰口战役,利用大刀队大量砍杀日军,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胜利信心。著名的《大刀进行曲》是当时的音乐家奉献给他率领的29军将士的。其时的张将军,在国人心中,已然是一位民族英雄。
  C、日本人在杀害张自忠将军后,向他的遗体敬礼,并用柏木棺材埋葬他,后来又奉命准备将其遗体运往武汉。倘日军在杀害他之前就已得知他的身份,定当敬重英雄,重演当年长坂坡曹操放赵子龙一马的奇闻。
  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有意将华北拱手送人。来自最高层的卖国决策,是导致张自忠背上汉奸骂名的根本原因。
  E、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面对数量往往不占优势的日军,常吃败仗,原因固然很多。张自忠横下必死的决心,手下将士,受其感染也豁出性命,先后取得“临沂”“鄂北”“襄东”等一系列大捷。可见,当时中国军人缺少张自忠这样的忠勇精神,或许也是正面战场节节溃退的原因之一。
   答案:B  E(答B给3分,E给2分,其余不给分。A、“做过卖国之事,于心有愧”,错。C、推测依据不足。D、“有意将华北拱手送人”错,原文中有“也不放弃华北”。说蒋介石“卖国”,也不恰当。)
(2)选文(二)中,张自忠留下来,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继续与敌周旋。宋哲元对他慨叹说:“慷慨赴死易,临危负重难”。请结合选文中相关内容,解读“临危负重难”的深沉含义。(6分)
参考答案:
当时的华北,面临失守,军人家眷需要疏散和安置,京津一带要避免重大损失,沙场上的官兵尸体等待收殓,这些,都是当时国家的“危”。而张将军留下来,一面要强抑国仇,巧妙与敌周旋,避免国家和百姓遭受更大损失,一面却要承担遭受同胞误解,背上叛国投敌的骂名的危险,这是“负重”,也是“难”之所在。
(3)两篇选文都是记述张自忠之死,但写法有异。请从记述内容、记述顺序、语言风格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记述内容:选文(一)着重写将军魂断沙场后,中国将士勇夺遗体,其灵柩由长江上溯运回重庆安葬,引来民众祭奠的盛况。选文(二)则对将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由英雄变成汉奸,再由汉奸变回英雄的全过程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
记述顺序:(一)中部采用插叙,记述张将军牺牲的原委。(二)采用顺序,从喜峰口战役到抗战全面爆发,再到武汉会战,40年战死湖北沙场,都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语言风格:(一)叙事中抒情,语带悲愤,强烈地表达了对张自忠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二)的语言沉稳朴实,对张自忠将军数年的经历娓娓道来,重客观表达。
(意对即可)
(4)有人说,是舆论和公众逼死了张自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说明。(8分)
 参考答案:
①赞同。张自忠忍辱负重,留守华北,与敌周旋,这既是遵照上级命令行事,又是避免更大损失的救国行为,可公众却骂他叛徒、大汉奸、卖国贼,称之为“张逆自忠”、“张邦昌之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端飞来的罪名,才使后来的张自忠下了必死的决心,所以大敌当前,也要不顾别人反对而孤军深入,羊投虎口。在最后时刻,明明有东北口一个口子突围,他却认为自己不能撤退,因为一旦撤退,国人的口水必将再度淹死他,所以,他唯有选择一死以证自己清白。
 ②不赞同。公众误解张将军,在当时复杂危难的局势下,原属正常。一个军人,一个战场高级指挥官,自可理性待之,用自己的杀敌行为和战功为自己正名。再说,忠勇献身,马革裹尸,原本是军人职责所在。所以,张将军的殒命,是个人的忠勇使然。
  ③辩证看待。公众的误解和唾骂,促使张将军萌发了以一死来证清白的念头,所以,他战场殒命,与公众的误解唾骂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换个角度看,公众激发了张将军的以死报国,也意外造就了一位民族英雄,使得此后的抗战,国民有了精神崇拜,有了榜样模范,有利于整个抗战的胜利。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认为,只要给这些被迫加入恐怖组织的男人们时间,保障他们安全,他们会           ,主动脱离极端组织。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