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广东高考试题 >

2016韶关高三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3)

2016-01-19 10:04:56


士兵们噙着泪。也都喊:“妈——妈——”。
喊声震天动地。山鸣谷应。都是“妈妈”的交响。
可是,听不见。她仍然执著地向前走。向着山里。向着军营。向着儿子疾奔。
连长喊毕就举起右手。向着远远的母亲行军礼。
车上的士兵都举起右手。齐齐地向遥远的母亲行军礼。
只有袁根没有喊。也没有行礼。他在哭。捶着驾驶楼哭。望着他母亲哭。哭得很痛。在他痛痛哭过几声之后,猛然感觉到出征的重任与时间的紧迫,而部队却为自己一个人的事待在路上。他的心立刻被这种沉重压住了。他仿佛变成一个巨大的秒表,响着急促的嘀嗒声。于是他更重地擂着车顶,给连长下命令:“连长。开车!”
连长没有动。车也没有动。
秒表的嘀嗒声愈来愈响。愈响愈烈。声声砸在他的心上。他干脆不叫连长。瞪着发红的牛眼探出头,直对司机擂吼:“开车!快开车!”
军车启动了。三辆军车都启动了。很慢。
但连长还没动。没回驾驶楼。仍然站在踏板上。仍然举着行礼的手。仍然望着蹒跚奔走的母亲。
三辆军车上的全部士兵,像三个方块队通过检阅台似的,齐齐地举着手。齐齐地向母亲话别。
直到望不见为止。
半程没有言语。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情感张力,得益于情节的铺垫、气氛的渲染和群体形象的描绘,能够给读者以强有力的情感冲击,容易打动读者。
B.袁根为了能够见到自己的母亲,一再拖延时间,耽误了军车准时出发,这种行为是极其自私的。
C.这篇小说在人物刻画上虽不注重细节描写,但比喻手法的使用,也能够将袁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入木。
D.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描写笔调轻淡,但在这种轻淡中又能够传达出一种情感上深刻的、难以言表的沉重,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情感波澜的巨大起伏。
E.连长放开喉咙猛喊“妈——妈——”,主要是为了安慰袁根,希望袁根心里好受一些。
(2)这篇小说善用短句,请简要说明以下两组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6分)
①连长眉峰猛地攒了一下。又疾疾地揉一下眼。手离时,眼变红了。泪滚出来。
②于是他更重地擂着车顶,给连长下命令:“连长。开车!”
(3)小说在刻画袁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话别”,应该改为“妈妈”更合适,你认为“话别”和“妈妈”哪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
钱玄同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初名师黄,字玄同。父亲钱振常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吏部主事。父亲把中举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小儿子身上。钱玄同五岁上私塾始读经书,决不许看闲书。
16岁那年冬天,一个朋友送他两本书。一本是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本是邹容的《革命军》。他读后思想上受了一番大刺激,认为章、邹二人的主张真是有道理,一定非革命不可!在17岁的夏天,他把辫子剪了,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年9月,钱玄同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师范,1908年,章太炎从上海的牢狱被释放出来后,在东京《民报》社讲学,钱玄同因崇拜他而前往听讲,学习声韵训诂之学,并受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影响,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
在此期间,他与章太炎办了一种《教育今语杂志》,宗旨是灌输文字历史等国学常识给一般失学的人,内中有含提倡种族革命的意味,偏偏都是白话文。回国后,在浙江也曾办过《通俗白话报》,可知他对于文学革命,不但是激烈提倡者,更是首先的实践者。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实质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他虽不是革命运动的发难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之后,他毫不犹豫地率先加入了《新青年》,决定与胡、陈二人并肩作战。
参加《新青年》之后,他不断地积极投稿,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如《新文学》、《应用文改良》等,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要的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自然趋势上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来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
后来,他又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这个口号,最早见于他《寄胡适之》的信里,他说:“玄同年来深慨于吾国文言之不合一,至令青年学子不能以三五年之岁月,通顺其文理,以适于用。而彼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方欲以不退之典故,与肉麻之语调,戕贼吾青年,因之时兴改革文学之思,以微火同志,无从质证。”以此再次奋力地呼出了推翻复古派的激烈口号。这是他对一味拟古的骈文、散文的斥责和否定。
除了自己写文章摇旗外,钱玄同没有以自己高深的学术地位自居,而是甘当“求稿”的小卒,不断地呐喊着鼓励着有才之士来投稿。最著名的事例,就是他与鲁迅间的“求稿”之事。钱玄同想到周氏兄弟卓越的才华与思想,便决定竭力邀请他们为此写文章投稿。鲁迅曾说:“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出号召性的力量。产生号召性的力量,是后来的事情,即周作人所说“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文学’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
钱玄同不但在提倡白话文学方面努力去干,并且在反对“吃人的旧礼教”斗争方面也是一员大将。他认为两千年来,把孔丘当作教主来崇拜,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用纲常礼教名分等压迫人民,就等于是吃人。所以旧礼教非打到不可。实际上,钱玄同自己也是做到了。他一生除了发妻徐婉贞外没有再娶。这一细节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当时很多文人虽喊着打到孔家店,但仍娶着几房太太而言,他恪守着对自己的诺言。
钱玄同晚年时,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自热河陷落后,他有三个月光景谢绝饮宴,同时也使他坚定了反帝爱国的立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留学日本的他立即断绝与日本人的交往。1936年,他跟北平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提出抗日救国七条要求。日寇占领北平后,他蛰居养疴,誓不伪命,表现出了一代学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相关链接:
①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其知名度与钱玄同、刘半农的大力宣传有关。《新青年》创刊后,销量并不大。为了扩大《新青年》的影响力和销量,钱玄同和刘半农经过仔细讨论,决定合演一场“双簧戏”,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引起社会的注意,扩大《新青年》和新文学革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文白之争”。这个自我炒作打得十分漂亮,果然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化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赖晨《钱玄同、刘半农与<新青年>》)
②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钱玄同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1938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