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安徽高考试题 >

2015安徽蚌埠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2)

2015-03-01 19:10:40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释】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元。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缘溪独游,其听转静                 听:听到的声音
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         家:定居
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钜丽             游:游学  .
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序:序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溪道益回多曲                屋舍俨然
B,筠届世居其地                  其诚有所乐耶
C.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    图穷而匕首见
D.以诗名天下                    遂能役物以明其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之音,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响,也含蓄地点出了创作的源泉。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3分)
(2)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3分)
(3)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8~9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8.本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惟有蜻蜒蛱蝶飞”一句“托”出全诗意境。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既无伯叔,终鲜兄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李密《陈情表》)
乙:①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③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④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⑤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             ,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鼓  声
萧  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一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那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进入我的生活了。当时,北京有一种穿街走巷收购旧物的商贩。不同于一般的商贩,他们不是短打扮,往往身穿长褂,右肩上搭着条细长的钱口袋。那是他用以夺走穷人最后一点生活用品的资本。他一只手里握着个鼓槌,另一只拿的是比我幼时玩的那种大不了多少的小鼓,北京市民通称他们作“打鼓儿的”。
在我心坎上,“打鼓儿的”是一种文雅的强盗。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打鼓儿的”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打鼓儿的”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炕桌。“打鼓儿的”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清脆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我母亲“接三”的那个晚上,鼓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更为可怕的阴影。大概是为了体面吧,家里请来一台由两三个和尚组成的“焰口”。我作为“孝子”,跪在灵旁。也不知道他们诵的是什么经,反正咚咚嚓嚓闹腾了一宵。我又哆哆嗦嗦地站在一条板凳上,扒着棺材沿儿同母亲告了别。然后,棺材上了盖,斧头就把它钉死了。
多年来,鼓声给我带来的是棺材、和尚和死亡的影子。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那一天腰鼓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咚——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兰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接着,一九五〇年的冬天,我在湖南岳阳县筻口乡又听见鼓声了。咚咚咚,一天堆浸着世世代代农民鲜血的地契燃着了。除了鼓,还有什么乐器更能表达从奴隶变成主人的狂喜呢!
然而六十年代中期,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一九六七年吧,我住在——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文革小组”要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冬咚她敲起鼓来,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让独子走了。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