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资源 > 安徽高考试题 >

2015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

2015-03-01 18:00:56


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顾翻刻者众,讹误实繁,且有妄为标目,如明人之刻《冷斋夜话》者,读者病焉。
    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迩来诸板益漫漶,乃请于先生,合五书为一编,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灯手校,不敢惮劳,又请先生检视一过,然后摹印。虽先生之
著作不必藉此刻以传,然鱼鲁之舛差稀,于先生教世之本志,或亦不无小补云尔。嘉庆庚申八月,门人北平盛时彦谨序。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原序》)
    河间纪文达公,久在馆阁,鸿文巨制,称一代手笔。或言公喜诙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今观公所署笔记,词意忠厚,体例谨严,而大旨悉归劝惩,殆所渭是非不谬于圣人者与!虽小说,犹正史也。公自云:“不颠是非如《碧云騢》,不挟恩怨如《周秦行纪》,不描摹才子佳人如《会真记》,不绘画横陈如《秘辛》,冀不见摈于君子。”盖犹公之谦词耳。公之孙树馥、来宦岭南。从索是书者众,因重浸板,树馥醇谨有学识,能其官,不堕其家风云。 
    道光十五年乙末春日.龙溪郑开僖识。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郑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耽怀典籍        耽:沉迷,爱好
    B.时彦夙从先生游    夙:先前,早年
    C.然鱼鲁之舛差稀    舛:困厄,不顺利
    D.冀不见摈于君子    摈:排斥,抛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言皆足以明道          其皆出于此乎
    B.冀不见摈于君子          为降虏于蛮夷
    C.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因重锓板                因之以饥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时彦认为读书人都可以做到“文以载道”,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本质的道理。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都有“道”的踪迹。
    B.盛时彦认为纪晓岚学识渊博却著作不丰,辜负了天下厚望,而天性耿直,不喜空谈标榜门户,也不喜欢才人放肆荒诞,结诗社、酒社,夸耀名士风流。
    C.盛时彦针对《姑妄听之》这本书各种版本愈加模糊难辨,便将五卷书合为一本,但还是保存原来的次序,长夜里在灯下亲自校正不敢怠慢,不避辛劳。
    D.郑开禧认为纪晓岚长时间置身馆阁,所作文章气势宏大,堪称一代手笔,尤其《微草堂笔记》更是信手拈来而成的锦绣文章,既是小说,也是正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顾翻刻者众,讹误实繁,且有妄为标目,如明人之刻《冷斋夜话》者,读者病焉。
    译文:
    (2)今观公所著笔记,词意忠厚,体例谨严,而大旨悉归劝惩,殆所谓是非不谬于圣人者与!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金陵夜泊
[唐]罗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注]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9.宋人《桐江诗话》评价罗隐诗歌“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请结合作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①      
  ____,______②__       。__________③__       ,_____④_____。
    ⑤    ,    ⑥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  ①野芳发而幽香,一    ①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苟子《劝学》)
          ③制芰荷以为衣兮,    ③____。    (屈原《离骚》)
          ④    ④_    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⑤山寺钟鸣昼已昏,    ⑤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⑥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丰子恺
    ①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
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
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
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犰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
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
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陂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
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
,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申,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
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
女“渐渐”变成的。
    ⑦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
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
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
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