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一流本科专业
安徽大学有哪些一流本科专业,共2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2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于2019—2021年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计划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今年经各高校网上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投票,最终认定首批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 学校 | 专业名称 | 项目类型 |
1 | 安徽大学 | 经济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 | 安徽大学 | 法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3 | 安徽大学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4 | 安徽大学 | 社会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5 | 安徽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6 | 安徽大学 | 英语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7 | 安徽大学 | 新闻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8 | 安徽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9 | 安徽大学 | 应用物理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0 | 安徽大学 | 化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1 | 安徽大学 | 生物科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2 | 安徽大学 | 材料物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3 | 安徽大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4 | 安徽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5 | 安徽大学 | 通信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6 | 安徽大学 | 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7 | 安徽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8 | 安徽大学 | 软件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19 | 安徽大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0 | 安徽大学 | 环境科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1 | 安徽大学 | 工商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2 | 安徽大学 | 物流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3 | 安徽大学 | 哲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4 | 安徽大学 | 财政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5 | 安徽大学 | 考古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6 | 安徽大学 | 统计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7 | 安徽大学 | 档案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 |||
汉语言文字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省级重点学科 | |||
中国哲学 | 外国哲学 | 政治经济学 | 金融学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经济法学 | 文艺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新闻学 | 历史文献学(含古文字学) | 专门史 |
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理论物理 | 无机化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态学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电路与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企业管理 |
科学与技术 |
2,学校简介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1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5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教学人员16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900余人;入选国家及省级人才项目30余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9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120名。在校生规模约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7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21800余人。
学校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6个院(系、部),95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现有1个学科群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有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