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专业选择 > 专业就业前景 >

如何看待冷门专业?2017高考专业选择

2017-04-26 10:13:25

如何看待冷门专业?2017高考专业选择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专业有冷热门之分。金融、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律,一听就给人高大上、前途光明的感觉。这类专业开设院校多,人才培养规模大,而且人们容易将其和耳熟能详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与之相反,冷门专业或考生没听说过,或虽然有名,但感觉学成之后难以就业。那么,究竟何谓冷门专业,何谓热门专业呢?
  其实,专业冷热与否,并没有可供准确界定的依据。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主任徐博函介绍,人们对于专业冷热的认知,其实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认知。北京建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朱俊玲也认为,所谓的冷门和热门专业,大多数情况是人们依据社会供求关系以及就业的体面程度、经济收入来考虑的。所谓的冷门专业热门专业,某种程度上都是人们眼中的冷门和热门。
  但是,人们认知中的冷门专业,其实也包含了以下一种或几种相似的特征,比如社会知名度低,或者“感觉不好就业”,开设院校少,专业录取分数较低等。那么,所谓的冷门专业,是否注定只是少数考生向往“诗和远方”的另类选择?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是否就该对这些冷门专业避而远之?是不是学了冷门专业,就一定会就业遇冷,不如那些学热门专业的前途光明呢?
  那些你不知道干什么的专业
  想了解哪些专业是冷门其实很简单。翻开高招专业目录,总有那么几个名字会引起你的疑问。“嗯,土木工程这专业不错,等等,下面那个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什么?是培养管道工的吗?”“斯瓦西里语,地图上怎么找不到叫斯瓦西里的国家?”“森林保护与游憩,保护我不感兴趣,游憩听起来不错。”不少考生一遇到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专业,第一反应就是将它们打入冷门专业的行列。
  面对陌生专业,其实只要有一点求知欲,网上搜搜资料,就能从这些专业中发现契机。比如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早已脱离了房屋排水这些简单的概念。现如今,如何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与洁净越来越受到重视,给水排水专业人才也越来越紧俏。虽然该专业名字显得很专,却是宽口径专业,因而也拥有较广的就业面。
  还有一类专业,让人感觉并不陌生,但人们容易根据专业名称望文生义,自以为了解,却并不知道专业的真正内涵。比如地质学专业,很多人对其的印象还停留在挖山找矿、挖地打井的场景中。其实,这门学科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超高温高压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在解决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和开发新型材料的工作中都有重要作用。
  徐博函说,其实在上大学之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林学的认知很少,他也曾误以为林学就是种树的。但如今,从专业的角度看,林学类专业一点也不冷门,诸如园林、园艺这样的拳头专业就业情况也都非常好,尤其是这些专业培养的高端人才在行业内广受欢迎。一提农林专业,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专业出身苦,不够高端,找不到好工作等,其实这些都是源于对专业缺乏了解。考生一味躲避所谓的“冷门专业”,就可能错过就业热点。
  那些你知道干什么也不想学的专业
  还有一类冷门专业,就是大家普遍觉得熟悉,但因为担心其就业面太窄,或离热门的行业领域太远而视为畏途。“学历史不一定能填补历史空白,却一定会留下空白历史”,“学了大气从此远离地气”,“学了天文只能仰望星空却没法脚踏实地”……诸如历史、哲学、数学、物理这样的文、理基础性学科,往往被大家当成“学问”,却不知道这些学问如何应用,或者是不了解这些学问对就业有什么用。
  翻开一些院校的专业介绍,那些一心想知道学基础性学科能找什么工作的考生往往很失望。本专业就业方向包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等适用于任何专业的字眼,成了一些基础性学科就业方向介绍中的重要门面。似乎读了这些基础性学科专业,要么一直读到博士留校,要么只能到中小学去教授相关科目,“学无所用”的疑虑把不少人挡在了这些专业门外。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一期介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新闻调查》节目引发关注。原本有志于学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一间屋子里和一群理科专业学生竞争一个航空公司的管理职位;而一心想找对口工作的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却在几百人竞聘的一个中学历史教职上铩羽而归……这样的场景,让一些本来对基础性学科感兴趣的考生产生了顾虑。
  基础性学科由于专业内容理论性强,与现实经济生产活动的联系不如应用型专业紧密,导致就业对口性差,只有少数顶尖人才能留在本领域工作,这似乎已成为某种共识。然而,就业不对口的问题并非冷门的基础性学科所独有。相关招聘网站统计显示,就连公认比较容易进入对口行业的金融专业,其对口率也不到一半。曾有媒体报道,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足两成。从这个角度讲,学习哲学最后发现就业不对口,未必比学习法律最后无法对口就业损失更多。就业不对口看似是一个负面现象,但如果以大就业的眼光来看,自毕业分配工作的人才市场计划经济解体后,“学什么未必干什么”正体现了如今人才市场选择的丰富性与活力。
  在一份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去向表中,媒体、教师这样的对口工作比例并不显著,而各类大型企业则成为不少毕业生的理想归宿。就像上文那名想当历史老师的毕业生,在他接受采访时,其同学就在旁边“炫耀”苏宁、万科的录用通知和19万元的年薪。
  朱俊玲说:“实际上在双向择业的今天,用人单位招聘时,考虑专业对口的同时,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可塑性。”事实上,选择看似冷门的基础性学科,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条更多元的人才成长道路,更少受专业性的局限,在知识结构上也具有宽厚的潜力。
  那些你或许还没发现的“潜力股”
  一个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既取决于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也取决于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冷门或热门专业。在不同时代,冷门与热门专业也可能发生逆转。
  比如计算机专业,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似乎学了计算机不但不愁找工作,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也指日可待,让众多考生争相报考立志做“码农”。然而,从计算机诞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计算机程序员还只是一个以女性占主导,类似于话务员、打字员那样的安稳工作,就业岗位也十分有限,更难和创业、创新、打拼、发展潜力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直到家用电脑的普及,以及其后互联网大潮的到来,才让计算机专业摇身变为大学里的热门,但此前却绝少有人预料到它会像今天这样火爆。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