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 高考 > 云南高考 >

云南大学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019-10-14 14:56:06

云南大学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云大[2006]135号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1997年以来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云南大学委员会关于制定云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关于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经广泛调研,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校"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和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践行"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完善全面学分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基础厚、素养高、能力强、潜力大、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继承我校悠久和厚重的优良教学传统,继承以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合理成分,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改革和创新。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坚持对全校教学的总体规定,坚持对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倡导学生个性发展。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既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又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既要求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学和研究结合,又要引导学生将"学"与"研"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施"按需招生、按类培养、两次分流、弹性学制"的十六字方针。

"按需招生",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优化专业结构,按需确定每年招生的专业及人数。

"按类培养",即推进新生入学后,一年级或一、二年级按照学科类培养,开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二年级或三年级分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人文学院文学、史学和哲学三个学科专业、经济学院和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专业的2006级及以后年级的学生,实行低年级按学科类培养,打通学科基础课,从二年级起分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其他各学科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需要,确定低年级按学科培养,二年级或三年级起按专业培养,逐步推行按学科类培养的模式。

"两次分流",即为学生提供两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允许学生一年级末自愿申请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包括本学院所属专业),通过申请转入学院的考核,符合条件者,转入新专业学习;允许学生二年级末在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详见《云南大学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施办法》)。

"弹性学制",即学习进度快,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修够规定学分,可以提前1年毕业;申请辅修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可以延期到第5或第6学年毕业;申请辅修的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可以延期到第6或第7学年毕业。凡未申请辅修的学制为四年的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学制为五年的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未修满取得毕业资格规定的学分,发给结业证书或肄业证书。结业或肄业的学生离校后,可以回校参加未通过课程的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实行辅修制。

为扩大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自愿申请辅修学程课程、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取得学程课程20学分,发给学程证明;取得辅修专业的学分40学分,发给辅修证书;取得辅修专业的学分达70分(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分),发给第二学士学位证书(详见《云南大学本科学生辅修制实施办法》。

3、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模块和学分体系。

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准则,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3级平台6个模块的课程,总学分为160学分。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云南大学课程平台、模块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与性质

学分数

占总学分的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必修课

38

60

37.5%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

22

学科基础课程

院管学科基础课(必修)

88

55%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必修)

专业选修课

综合实践(学年论文或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

12

7.5%

通识教育课程(校级平台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2个模块。其中,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与技术技能和外语应用提高6类,每个学生一般在第2-6学期,在除外语类外的其他5类中每类选修2-4学分(不得选修主修学科专业课程),第5-6学期每学期各选修一门2学分的外语课,共需要修满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院级平台课)含一个模块,即院管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平台课)含3个模块,即专业核心课(必修)、专业方向课(选修)和综合实践(学年论文或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数占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的37.5%(60学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占55%(88学分);综合实践包括学年论文或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占7.5%(12学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具体门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由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自主设定。详见附件《云南大学关于全面修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彰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4、推进全校公共必修课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定开设课程,要加强这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增强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思想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2003年改革的基础上,调整听说课程设置,听力实行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并重,口语试行小班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流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在2005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和知识,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